第三百一十五章 沿途的风景-《神级复兴系统》


    第(2/3)页

    从杭城辗转到西宁踏上这条天路,王耀确实感受到了徐卿美说的那种旅行的意义。

    从车站派对拥挤的人群到车厢内热闹的氛围,有人上车,有人下车,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各种身份,各种年龄,完全陌生的人们在火车上展开了一场与陌生人谈话的奇妙之旅。

    这种只有可能在火车上出现的与陌生谈话,在城市内的公交或者地铁应该是完全体会不到的,在这里的旅客似乎放下了一层伪装,好像在车厢内的这方天地,没有了与陌生人的距离感。

    这点来自于人文奇妙的氛围让王耀认识到了,什么叫烟火气。

    郑晶晶,徐卿美,金泰然,赵菲和莫可,加上王耀刚好六个人,承包了一整个小隔间。

    不过将近两天两夜的长途旅程,卫生问题对于这些爱干净的小姑娘确实是一种挑战,尤其是这种闷热的夏天,稍微动一下就会大汗淋漓。

    晚上还好,有空调但是白天就只能忍着了。

    一天没洗澡的姑娘们已经浑身不舒服了,倒不是她们多娇气,只是出汗堵塞毛孔带来的感觉确实不好,刚上火车的时候她们还有兴趣下来东走走,西看看,现在就躺在卧铺看书了,美名曰,心静自然凉。

    王耀体质特殊,纵使天气热也不会太出汗,一路上坐在过道的小桌边跟隔壁的一位穿着军装中年大叔闲聊着。

    王耀这节车厢大部分都是穿着军装的年轻小伙子,每个都身材壮硕精神抖擞,而且纪律严禁,他们跟王耀一起在西宁上的车,背着巨大的行李包在派对的时候也仅仅有条,即便是后面的旅客蛮横的冲散了队形,他们依旧派对,等待旅客们都上了车后,他们在井然有序的上车。

    这个画面让王耀想到了一句‘妇孺与王师争道’。

    这句话的出处是五代时期,后来被作家柏杨引用在《丑陋的龙国人》一书中,里面用来描写抗战时期,**与共军在与民众关系的差异。

    军队自古以来就是高黎民一等的,但是在解放军身上反而相反,在抗战艰难时期,解放军为黎民让路是稀松平常之事,这可能也是响应了那句‘得民心’?

    这句话的优良传统在抗战胜利后步入新世纪的新解放军身上还能见到,让王耀也是有些欣喜。

    这些跟王耀相仿的年轻人精神抖擞,但是又十分腼腆,尤其是看向郑晶晶等人时的目光,十分青涩。

    王耀走到哪都穿着汉服,在大多数人眼中就是戏服,所以自然引人注目,再加上他带着这么多貌美如花的漂亮姑娘,这一路自然遇见了不少搭讪。

    不过在这些穿着军装的军人身上,王耀倒是找到了一种共鸣感,因为他们身上的军装也引人注目,王耀希望未来以后人们穿着汉服走在街上也引人注目,就像这些穿着军装的军人的一样,大家一看,就知道他们是军人。

    而穿着汉服,大家一看,就是华夏人。

    这位身上配着高等军衔的中年男子,就是主动跟王耀搭讪的人之一,王耀对于军衔不太了解,不过三星肩章也能感觉出对方身份不低,跟徐守成相处了这么长时间,自然也知道跟军人打交道话不能太多,两人一路上聊得都是关于艺术的事情。

    这位军官名字叫屈塬,不是王耀偶像的那个屈原,虽然读音一样,但是名字意义完全不一样。

    他的这个塬,是代表龙国西北黄土高原的塬,他跟张导都是秦地人,从小生长在黄土地,家人就给他取了这个塬字,后来参军入伍,担任过野战部队的参谋长,九十年代又在甲方及艺术学校深造,成为了当代军旅最具代表性的诗人。

    这次他被派遣带领这群新兵去徐守成的那个部队报道,顺便采风一些吐蕃的近况。

    王耀一身汉服和出众的气质让他十分感兴趣,聊聊几句之后现王耀的文化水平十分深厚,尤其在乐理上,打听了一下,知道王耀是戏曲出身后更是高看一眼。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