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他舍得不的,但是不得不舍。 没人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战场,因为那是白人送黑人,人生最悲之事。 他不支持,是一个父亲的自私,他不反对,是一个华夏人的无私。 在儿子的队伍即将出征那一天,儿子王建堂来拜别父母,高龄老母哭的昏厥过去,家里亲戚也都默默抹泪,只有老父亲王者诚面沉如水,什么也没有交代,只是告诉儿子保重。 王建堂给父母叩头,口称不孝,父母大恩只有来世再报。 王建堂走过,王者诚独自在阴暗的书房内坐了一夜,仿佛一夜之间又老了许多,第二天一早,差人送给出征前线的儿子一个包裹。 这分包裹先到了县长成云章的手里,他打开一看,不禁为包裹里的内容感动得热血沸腾、热泪盈眶。 包裹里是一块大白布做成的旗帜,旗的正中写着一个斗大而苍劲有力的“死”字。 “死”字的左右两侧写着这样的几行小字: 右边,“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上尽忠。” 左边 “国难当头,日寇狰狞,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本欲服役,奈过年龄, 幸吾有子,自觉请缨, 赐旗一面,时刻随身, 伤时拭血,死后裹身, 永往直前,勿忘本分。” 墨沉似海,字字泣血的壮烈。 很难想像得出这位白老父是在怎样壮怀激烈的豪气下书写了这面“死”字大旗,也很难想像得出老父那只饱经沧桑的手在握住斗笔时是怎样的抖动和一挥而就或是浓墨重笔。 每一个字的起笔是如何的颤抖,收笔是多麽的悲凉。 里面都藏着一个父亲对着儿子爱和鼓励,还有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同时也吹响了战争的晚钟。 死字旗,送儿入军,送儿杀敌,送儿拭血,送儿裹尸。 从军之后的王建堂唯一辜负父亲的期望,他先后参加了武汉会战,常德会战,长沙会战等等大笑战役数十次,见证了整个抗倭战争的胜利,仙后两次获得战区长官授予的甲等功勋章、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