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本是羌战无须赢-《三国之马腾天下》


    第(3/3)页

      这首民谣说的就是当时朝庭西征羌人时的情景。

      正是麦子成熟的时节,是骄阳似火的夏日。

      小麦青青,大麦已晒得焦枯。农谚说收麦如救火,但是男子都打仗去了,田地里只看见老的少的妇女们在从事收割。

      战争吞噬了无数壮丁,兵员严重短缺,于是不但一般百姓,连下级官吏也被征发了。

      人们不敢公言,又骨鲠在喉,不能沉默,因此只能作诗‘鼓咙胡’了。

      对于段颎其人,应该说是平定羌乱的最大功臣,但世人对其评价却并不太高。

      原因之一是段颎平羌的战略思想很暴力,就是以杀止乱;二是段颎本身的高压政策、种族屠杀政策是引起第三次羌乱的主要原因。

      段颎因平定羌乱有功,封新丰县侯,采邑万户。

      之后他又投靠宦官集团,逮捕太学生,成为党锢之祸的帮凶。

      段颎用很多人的血成就了他政治晋升路上的铺垫,将来位列三公也会指日可待。

      但我敢断言,此人将来必不得善终!”

      果不其然,段颎后来当上了太尉。然辛辛苦苦几十年换来的三公位置,却因为当时的一次日食而遭到下课。

      在后汉,天有异相就要拿三公轮流开刀,段颎不幸被吃月亮的天狗拖累。

      下课后不久,段颎被政敌参了一本。下狱后,他选择了自杀。当然,这是后话。

      马腾道:“这场战争,朝庭有失误,边将有责任。

      诚如乐先生所言,原本就是一场不该发生、也无须赢的战争啊!”

      “是的。”乐熹说,“汉、羌战争不同于汉、匈战争,羌人其时已经内迁。

      从三次反汉战争来看,羌人当时并没有建立政权与汉廷对抗的政治目标,反抗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朝庭的民族高压政策。

      尤其第三次抗汉高潮,完全是在当时羌事趋于平缓的情况下,段颎为获一己之功,主动挑起事端,企图用屠杀来解决汉、羌矛盾。“

    (本章完)


    第(3/3)页